1931年夏末,星期一,清晨,犹他州奥格登第一国民银行的大厅里站满焦急的储户,这些人正排队等待赶在银行宣布资金枯竭之前取出自己的存款。就在这个清晨,奥格登另一家更古老、更有威望的银行宣布破产。有先见之明的奥格登居民猜测下一个破产者将是第一国民银行,即席卷全国的银行恐慌风潮中的下一个受害者。“我们今天不会破产,”40岁的第一国民银行行长马里纳·S·埃克尔斯(Marriner S. Eccles)这样对出纳员说道,“我们最好能做到减缓破产的速度。人们将会聚集到这里削价取出自己的存款。你要如数付给他们,但请尽量拖延支付的时间。这是我们唯一能够战胜这场恐慌的机会。”

整整一天,人们心急如焚地守在银行窗口前,而接受指令的出纳员却懒洋洋地没精打采,动作慢得几乎令人发狂。他们用小额钞票支付储户存款,记账的速度极其缓慢。他们仔细审视每个人的签名,即使是那些已经认识数年的老客户。下班时间日益迫近,银行大厅里却依然挤满人,紧张的空气丝毫未减。如果银行按照正常时间下班,将会有许多失望储户濒临愤怒的边缘。但如果埃克尔斯允许银行延后下班,那么无疑意味着将有更多货币出账。

就在这时,一辆全副武装的运钞车停在银行门口,上面装满来自美联储驻盐湖城分行的新鲜钞票。“就像电影里出现的从印第安人手中拯救苍生的美国骑兵团发起猛攻一样。” 埃克尔斯写道。他极其热情地将这些“士兵”引入地下金库,然后在其中一个柜台后向人群宣布:

“大家都已经排队等了很久的时间。我注意到很多人在急躁地互相拥挤和推搡。我想要告诉你们的是,我们不会像往常那样在3点下班,而是已经决定继续留守,直到所有想取出存款的人实现愿望。因此,刚刚走进银行的人可以在今天下午稍晚的时候再来,如果愿意,也可以选择晚上来。虽然某些储户的 过度激动和明显的恐慌态度不知从何而起,但大家也都看到了,我们刚刚从盐湖城取来一大笔现金,这将满足你们的所有需要。现金的供应还会更加充足。”

“这的确是真的,”埃克尔斯自言自语道,“但我并没说我们会得到这些现金的供应。”美联储的金库里会有更多现金,但却没有一张钞票属于埃克尔斯和奥格登第一国民银行。

马里纳·埃克尔斯的舞台表演获得极大成功。人群开始散去。得到安慰的储户回到家中,也并没有返回要求取出自己的存款,他的银行得以存活。然而这样的噩梦每天都会重复发生,与其他数千名美国银行家一样,埃克尔斯遭受了连续三年的危机才得以避开1929年经济大崩盘之后的这种周期性“风潮”。与大多数银行家相比,他是相对成功的。分散在西谷市及周边城镇的28家埃克尔斯家族银行全部在这场危机中存活。埃克尔斯后来回忆时坦承道:“为了存活,我们不得不采取一种粗制滥造、令人生厌的信贷和融资政策。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完全依靠自己生存的确不是一次愉快的经历。”

这次创伤极大地改变了马里纳·埃克尔斯本人及其对世界的看法。“我开始发现,在人生的最谷底且在没有任何已知工具的帮助下,我是靠自己沿陡峭的崖壁爬到顶点。”身为摩门教徒和共和党人,埃克尔斯深受父亲保守主义经济教条的影响:勤俭节约,努力工作,自由的企业制度。“一个企业和一个人一样,只有在摆脱了债务时才能保留自由,”他的父亲说道,“美国西部只有完全摆脱对东部的债务依赖才能拥有自由。”

父亲大卫·埃克尔斯就是这些教条的活生生范例。19世纪60年代,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卫还只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夫,早先从贫穷的苏格兰山区移民至未经开垦但却前途似锦的犹他州荒野。20年之后,心灵手巧、肯于吃苦的大卫变成当地的百万富翁。埃克尔斯家族的财富是典型的美国胜利,即原始资本主义蓬勃发展阶段的产物。起初大卫只是和木材打交道,之后又有了自己的伐木作坊,劳动和天然资源就是他唯一的资本。随着利润的增加,他又将这些资本投入未来的企业项目之中,随着西部自然资源的大力开发并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口,大卫·埃克尔斯又成功缔造众多新型企业服务于人民:铁路、矿业开采、联合制糖(Amalgamated Sugar)、美莲乳业(Sego Milk)、犹他建筑公司(Utah Construction Company)、犹他银行等一系列连锁产业。

从政界那里听说有人大肆批评资本主义和“货币托拉斯”,“这让我父亲感到心寒,”马里纳·埃克尔斯回忆道,“他完全是靠自己打拼天下,直接拥有自己的大部分资产,以自己的方式直接运作和操作这些资产,他看不出其他人为何不能像他一样……按照自己的梦想重新塑造自己,当然前提是拥有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自由,并且没有政府的干预和控制。”

40岁之前马里纳·埃克尔斯也一直这么认为。父亲是接受一夫多妻制的摩门教徒,分别和两个妻子组成两个家庭,一生共有21个孩子。1912年父亲突然去世,马里纳·埃克尔斯成为8个亲生兄弟姐妹当中的“当家人”,并继承庞大资产中属于自己的份额。当时他只有22岁,最高学历也仅限于高中,但却继承了父亲在经商方面的才华。他一手创立的美国第一有价证券公司(First Security Corporation)成为美国第一批银行控股公司之一,其旗下运作的28家银行遍布犹他州、爱达荷州、怀俄明州和俄勒冈州。犹他建筑公司成为西部开发的宏伟黄金项目——“顽石坝”(Boulder Dam)水力发电工程的主要承包人。在“轰隆隆的20世纪”里,埃克尔斯企业成功实现扩张和繁荣。

接下来和美国一样,马里纳·埃克尔斯突然发现自己正处于绝望的深渊之中。凭借博览群书和自身天生的非凡才智,埃克尔斯逐渐悟出为何会出现1929年令人眩晕的经济崩溃和持续的经济大萧条。他认为,许多银行家和自己一样,都是在吸收贷款和强迫债务人清算的过程中加剧问题的严重性。实际上,每个单独企业通过自身建立在个人利益基础上的某些行为加深了经济收缩的程度,于是他得出一个激进的结论:“我们走出经济衰退的唯一方法就是通过政府行为给有购买需要的美国人设置购买力。”

埃克尔斯的分析与父亲的教导背道而驰。20世纪20年代强劲的美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扩张了美国商品供给的容量——公路、公用设施、石油、制造及其他生产工具,这一切都发生了急速且巨大的增长。问题并不在于大卫·埃克尔斯所说的供给不足和投资存款的不充分,恰恰相反,问题的关键是消费者目前对美国商品需求的不充分,存款账户中积压了太多的货币,用于消费的货币则太少。

“正如大规模生产必然要伴随大规模消费一样,大规模消费也意味着财富的分配,这种财富不是既定财富,而是当下产生的财富,以向人们提供与购买力持平的商品量和国家经济机器提供的服务。”埃克尔斯总结道,“在没能达到这种财富分配的形势下,1929年到1930年的巨大吸力让少数人吸走了日益 增长的当下财富……通过吸走普通消费者手中的购买力,存款用户也就会拒绝让自己充当需要商品的有效人群,也就不再认为自己应当将资本积累重新投入到新厂房的建设中。这就像是玩扑克牌,当筹码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其他玩家也就只能通过借钱的方式继续游戏。一旦信贷系统出现崩溃,那么游戏也就结束。”

换句话说,20世纪20年代繁荣期的一个最主要弱点并不是美国人的肆意挥霍,即消费太多、攒钱太少,而是恰恰相反。“我们并不是消费量远超出生产量的美国人——远远不是,”埃克尔斯宣称,“我们反而是过度攒钱的美国人。”收入不均促成成千上万的潜在消费者——工人、农民以及所有凭借收入未能达到资本积累程度的人最终被耗尽自己的购买力。“尽管国家收入飙升到一定高度,”埃克尔斯解释道,“但大多数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却是凭借快速且不稳定增长的私人债务结构去满足发展不充分且无生机的企业行为,包括不断增长的消费商品购买分期付款。”当消费者手中的筹码日渐稀少,当他们再也无法借到钱或购买东西,生产者也就自然会抑制商品的生产规模。于是越来越多的工厂倒闭,越来越多的人失去收入,游戏结束。

对于马里纳·埃克尔斯来说,解决办法日渐明显。父亲倡导的“节俭个人主义”教条或许在他那个时代强大无比,但已经不再适合现代产业经济。本人就是富翁的埃克尔斯当然不会对财富的私人积累抱有敌意,尽管他十分不喜欢某些银行家同行和商人固执坚守现状的行为。这些人坚称经济衰退是“上帝赐予而非人为”的事件,任何人都不应该在这个过程中施加干涉,尤其是政府。“作为一名资本家,这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我任由自己接受这种行为并拒绝做出任何有利于全体人民的改变,那么我无疑会被这种社会落伍的毒药所吞噬,而且还是我自己亲手参与制作的毒药。”他解释道。

对于埃克尔斯来说,谁拥有巨额财富或拥有多少巨额财富并不重要。货币本身作为经济力量向来是不偏不倚,如果被投入到交易和投资中,货币就是积极的;如果成为闲置存款被储存起来,那么货币就是有害的。问题的关键是人们能让自己的货币保持流动。富有的投资者或银行家会在经济紧缩中跟随自己的本能反应,即不会主动让自己的闲置货币保持流动。他们为何要在众多未售出的过剩产品被积压在仓库的条件下重新投资、重新开厂或借钱给新的企业?他们为何要在没人有闲钱去购物的情况下让更多商品待沽?因此经济问题就是如何重新开启货币流动的问题,即如何从那些拥有过剩资金(但又不可能全部消费)的人手中获得货币,然后再将货币交给那些手中没有钱的人(并且必须是一旦获得货币就要立即产生消费的人)。

埃克尔斯认为,能够实现这种转移的唯一机制就是联邦政府。政府可以借入少数人手中的闲置资本,然后再将其交到多数人手中——劳动者、承包人、农民和生产者,甚至是失业者或赤贫老人,这些都是需要花钱的人。政府只需通过自身的买入行为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例如公路、房屋建筑等,或者是向有资格人群派发福利支票,例如退伍老兵、失业者和老年人。取代通过税捐的方式为商品、服务或福利埋单,政府只需借入货币就万事大吉了(如果通过增加税收来支付这些支出,则会稀释其原本想要达到的经济影响,无异于是将货币从私人经济的左手放到右手)。因而,马里纳·埃克尔斯的理论就是蓄意与父亲大卫·埃克尔斯的教条针锋相对,即人要靠借钱生活。这也是后来几代人倡导的赤字消费理念。

“私人企业缩减开支时的适当政府支出政策并不反映资产负债预算中的优先选择,”埃克尔斯解释道,“其仅仅是反映了让闲置劳动力、货币和物质资源投入运行的需求和需要。随着这些因素的‘投入运营’,私人企业才会产生吸收失业劳动力的欲望,政府预算才会也应该会平衡,以补偿经济急速上升所带来的危险。就像是不平衡的预算会有助于抵消经济急速下降所带来的衰退一样。” 1

马里纳·埃克尔斯的新经济学是在其热心研究的过程中偶然形成的,后来还被人们供奉为“凯恩斯经济学”,即“霸占”美国政府经济管理阶层近50年之久的权威学说。埃克尔斯的这些新理念早在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通论》前3年就已经提出,多年以后,埃克尔斯还声称自己从未阅读过凯恩斯的任何作品(这或许有些夸张,因为至少在埃克尔斯的早期演讲中他还是会将凯恩斯理论当做权威引用)。不管怎样,埃克尔斯是一位教育程度不高的知识分子先驱,他只是来自犹他州的银行家,从未接受过经济学教育,甚至没有上过大学,却能够看到伟大的英国经济学家所能看到的一切,可以说埃克尔斯在向世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具备超凡的勇气。

1933年初,马里纳·埃克尔斯在参议院听证会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在那里他发现参议院是一个特别善于接受自己新思想的听众。除了阐述新经济学原则之外,埃克尔斯还就联邦政府如何“花更多的钱”进行特别议案描述:失业救济、公共设施、农业拨款、农田抵押贷款再资助以及战争债务清算。他还建议实施一系列有利于长期稳定的改革:针对银行储蓄的联邦保险、一个中央集权的联邦储备系统、重新分配收入的税收改革、最低工资法案、失业保险、养老金、股票市场及其他经济领域的联邦政府调控。就这样,一个来自犹他州的摩门教共和党银行家在这次大会上所描述的全部改革内容后来竟变成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的新政大纲。